保险产品不断更新。 “养老+健康”能否解决押金问题?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个人年金保险产品从“稀缺”到“丰富”发展迅猛,数量大幅扩张。截至2025年10月25日,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种类达406种,占全部产品种类的33.55%,是增长最快的个人养老产品类别之一。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地区试点以来,已成功运行三年,将于2024年底在全国正式实施。据最新统计,目前已有超过7000万人加入制度。随着参与范围的扩大,预计未来参与者数量和平均家庭储蓄将继续增加。覆盖范围和产品种类不断扩大,个人养老金市场潜力有望重新焕发。在这场关系亿万人民养老福祉的改革中,保险产品以其稳定的收益表现和丰富的产品形态,正在成为个人养老金账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专家认为,面对当前“开户热、支付存款冷”的现实挑战,“养老+健康”的融合创新将成为行业新的突破口,激发用户持续储蓄的欲望,挖掘拖欠缴费的潜力,推动基于个人养老计划“广覆盖”的“深度振兴”。保险产品拓展和质量提升步伐不断加快。根据全国社会保险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公布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10月25日,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种类达406种,占全部产品种类的33.55%,成为增长最快的个人养老产品类别之一。可见,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实现了从“稀缺”到“丰富”的惊人发展,体量大幅扩张。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的扩张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结构和类型上的精心优化。商业年金保险最初只有一种险种,后来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包括年金保险、养老保险、参与型、万能型等。据统计,目前人民养老保险产品可分为三大类。其中之一是商业养老保险,它基于“保障+可变”的收入模式,并考虑养老金风险p保护和稳定的资金管理。第二种是年金保险,通过提供稳定、长期的现金流,并以被保险人的生存为条件给付,有效应对长寿风险。第三类是养老保险,具有“生前领取”和“死亡保障”两种功能。投资回报方面,虽然回报率较2023年同期大幅下降,但2024年数据显示,70%的专用商业年金产品结算利率仍在3%以上,且不少在售产品结算利率在4%以上。其中,稳健投资组合的清算利率区间为2.0%至4.07%,激进投资组合的清算利率区间为2.5%至4.12%,对于寻求稳定长期增值的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红色产品是积分市场的主流。雅阁丁业内人士表示,个人养老基金的资本积累周期一般长达数十年,保险公司在长期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养老基金安全增长和长期固定的要求。今年以来,保险行业通过动态更新产品目录、简化购买流程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保险产品参加个人养老金的门槛。政策层面持续出现积极迹象。 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股票资产监管比例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税延养老保险普通账户不再单独计算股票资产投资比例,而是与其他保险产品普通账户合并计算s。此次调整,将优化保险资金配置效率,增强保险机构养老金投资灵活性,为第三支柱:发展优质养老保险提供政治支撑。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促进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重点措施,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收益稳定长期的专用个人养老金产品,促进养老金资产积累和稳定增长,加快商业保险养老金产品创新,完善保障体系,支持多层次养老金融资体系建设。 “与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相比,保险公司的个人养老产品具有独特的养老特色和优势。”高跃 总会计师安富泰康养老表示,首先,个人养老保险产品收益稳定,能够满足低风险偏好人群的资金规划需求,同时也满足养老金的保障要求。其次,年金保险由于其长期性,自然具有年金的特征。个人年金保险产品通常提供终身保障,因此可以有效抵消长寿风险。同时,保险业作为养老金市场建设的主力军,可以充分发挥产品、投资、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协同效应,在个人养老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年金保险产品中,兼具风险分散和收益灵活性的分红型产品比例大幅提升,成为市场主流。据统计,截至截至10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分红产品有127只,占总数的30%以上。例如,今年9月,新华保险推出的“盛世安盈卓越版养老保险(参与型)”和“盛世完美养老保险(参与型)”产品被纳入个人养老清单,强调了其在养老金规划和资产管理方面的功能地位。对此,高跃认为,分红产品的客户利益分为“保证”和“可变”两种,保险公司应与投保人分享较大部分(70%以上)的营业利润。这一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不同风险偏好、保障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客户有不同的选择,为有长期保值增值需求的客户开辟新的投资途径。这样,客户不仅可以共享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的同时,还享受公司战略设计带来的其他好处。收入。鼓励投保人延长保险期限,以获得更稳定的回报。探索“养老+健康”融合新路径 尽管开户规模相当可观,但“开户热、缴费存款冷”现象是个人养老金制度持续深化面临的核心挑战。一个常见的行业做法是如何让产品更具吸引力并激励居民继续付费。在此背景下,“养老+健康”的彻底融合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克服这一局面的方向。 “养老金融产品的服务周期通常较长,在产品设计和创新过程中,稳健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要素。”魏晨阳,中国养老金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与保险研究中心表示,养老金产品的设计应以安全、稳定为第一原则。追求短期高回报并不符合养老金的本质。他建议,金融机构应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内容,在产品设计中纳入与养老密切相关的其他需求。例如,不少健康险产品开始提供主动的健康管理服务,帮助客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健康的情况下降低患病风险。个人养老产品也可以借鉴这一理念,整合同类投资服务,完善产品功能和服务内容,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根据医保局联合发布的《2024年健康养老保险安全指数调查报告》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等预计,2024年健康和养老保险保障总指数为0.55,其中健康保险指数为0.62,养老保障指数为0.47。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开大学健康经济与医疗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朱明来认为,老年人的健康和护理不是个体风险,而是贯穿个体整个生命周期的持续风险。未来应消除各类保险产品之间的壁垒,推动医疗保障与养老储蓄深度融合。业内人士认为,要提高个人养老参与率,保险机构必须积极创新,开发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紧密结合的综合产品。行业竞争的核心应集中在产品设计的精准度和自我构建的能力上医疗服务生态系统。例如,考虑“养老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养老保险+退休后社区居住权”、“重大疾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组合解决方案,确保个人养老保险产品不仅能应对风险,还能主动管理健康、规划退休生活。 (记者 孙蓉)
(编辑:马鑫)

中国经济纪网声明:股市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

发表回复